名家-離開小確幸的創業勇氣

2015-10-01 作者/丁學文

名家-離開小確幸的創業勇氣圖片
麥克阿瑟1951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名句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沒死,只是凋零)。這句話讓大家為老人遲暮感到時不我予,但話語中那願意一搏的勇氣仍然令人欽佩。事實上,戰場上最可怕的不是垂垂老矣,而是連一拚的勇氣都蕩然無存。很多人抱怨台灣的產業沒有明天;很多人咒罵政府的政策愚蠢至極;很多人怨嘆上市公司股價竟比淨值低;但沒有人告訴我如此使勁吐槽台灣產業,於事何補?我們該問的是台灣產業到底是沉溺於過往的成功,所以無法自拔?還是因為缺乏勇氣大破大立,才坐困愁城悵然若失?我的答案是:台灣產業既沒老化,也沒凋零。它只是步入中年,無勇無謀,只好任其荒蕪,徒喚奈何。 說到無勇?曾經,大陸的年輕人只要看見公務員招考,就會像蒼蠅見到屎飛奔而去,因為不去體制內做寄生蟲,就沒法過活。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氛圍變了,最近大陸微博圈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辭職下海做創投,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山東濟寧市長梅永紅,選擇低調離開官場到華大基因上班。這個原本仕途看好的官員為何突然掛印而去?大家發現他曾在朋友圈轉發一篇題為〈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能力〉的文章。這個文章提到,為什麼常見體制內有人吐槽,卻不見他們辭職,是因為他們自己很清楚,在體制內舒服了太久,已經失去了隨時離開的能力。我突然明白,台灣產業的停滯不前,或許就是因為小確幸的日子太舒適,讓大家失去了改變的勇氣,可是如果沒勇氣改變,怎麼去應對瞬息萬變的全球變局?而面對積極求變的大陸,我們只是槍口向內吐槽謾罵,又有何用? 台灣今天欠缺的是具備勇氣的領導力。不管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任何技術革命,你始終需要能夠激勵人、鼓舞人,用更好的方式讓人們彼此協作的領導力。以科技產業為例,早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風靡市場之初,台灣科技產業的頹勢就已經顯現,自救就在開展。只不過,在領導力缺失下,一系列的動作並沒有找到能夠協作的激發點,自然產生不了新的增長。我無法忘記當年廣達、華碩新股上市時的萬人空巷;我仍然惦記台灣科技新貴曾經前仆後繼的創業熱潮;我更記得沉浸在四小龍奇蹟時的台灣領導力,而今,步入中年的台灣產業可還有人記得當年那份「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能力」的創業勇氣? 說到無謀?台灣產業改革的動力應該來自於人,但目前看來,產業改革的阻力正是來自於人。在台灣產業界,過往的成功經驗已經越來越無法被繼承,在現實中也推動不了任何新產業的發展,但自詡老驥伏櫪的一些產業大老不僅對產業發展沒有方向,甚至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只是打心裡不願意交棒。從政治領域來看,懶政怠政的主要人群始終霸占政治舞台,惹人厭煩猶不自知,而且除了選舉沒有任何思維。這些不作為的政治人物,其實就是把選舉作為謀生手段的籌碼階層。他們心裡很清楚,不作為的根本原因不是什麼思想問題,而是本領恐慌、責任恐慌。最好能得過且過,拿籌碼換籌碼,靠嘴皮吃天下,台灣下一代發展契機干他何事? 我終於明白,台灣產業雖然步入中年,但抱歉,不是麥克阿瑟那種有志難伸的時不我予,而是沒有勇氣、更沒謀略的自我退卻。在21世紀,人人都需要具備創業者精神(entrepreneurship)。這不是說人人都要去創辦自己的企業,而是說不管你位居什麼位子,你都需要以創業者的精神去做事。一旦喪失了創業者精神,荒蕪將成必然。台灣需要的是由政府創業到全民創業的轉身;台灣需要的是一群梟雄一些擔當一個方向。 對於台灣來說,這不啻是一場觀念、行為乃至制度上的大革命,更是一場不得不的創業革命。如果說,上一次的產業升級是一個華麗的漂亮轉身,那這次則必須180度大翻騰,走一條通過創業「革」了傳統觀念與制度的革命運動;逝者已矣,過去的成功是只剩追憶的過去式。而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具備謀略的立刻進行式。(作者為創投合夥人)(中國時報)
作者介紹
春季線上加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