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虛與實-創業求生 也要球大才行

2015-08-07 作者/李培芬

商業虛與實-創業求生 也要球大才行
日出茶太具國際野心,將珍珠奶茶推向海外,大放光芒。圖/本報資料照片 創業是一國經濟珍貴且稀缺的資源,因為創業會帶來投資與就業,因此值得投入開採,像是大陸企業家馬雲便祭出百億重金,邀集台灣的創業團隊。 對於許多大型企業而言,看到了透過外部創新、創業,所帶來的機會。企業成功切入巿場後,為極大化產值,必須建立體制,投入量化產能的建置,以達成規模運轉,其中的關鍵是標準化、自動化、資訊化。大型商業服務業也是如此,將創新外部化,是一條可行的出路,因此大企業經常投入支持創業競賽。 台灣各級政府投入創業輔導資源繁多,但成效有限?原因恐怕有4個: 1.不跟流行一以貫之 從商業服務業、社會企業到創客,3、5年換一個主題,還沒開花結果就廢耕,好可惜。商業司輔導連鎖產業,就算在立法院被抨擊、刪預算,但10年下來台灣出了10多家餐飲連鎖上市櫃公司,其中幾乎每一家都曾受其輔導。 2.孵化不是重點加速才是 側重孵化工具,如廣設育成中心,目前台灣政策補助大大小小有130所,孵化器刺激產出量,質卻成為一大問題,加上只求活著不求大的KPI,欲強不易。像是工研院育成中心的重點不是孵化器,而是加速器,事業開得出來,也要長得大才行。 3.市場導向而非政策導向 打造文創產業,若只有創作、沒有市場,哪有產業?有市場才有產業,以開拓國際市場為重點,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5年來舉辦10場次連鎖經營學院,媒合40多個城市、國家合作或代理台灣品牌。 4.注入資本的基因 多數中小企業對資本巿場不瞭解,遑論創業之初,主要資金來源多由親友籌措或銀行貸款,其實資本輔導應該早期投入,晴天借傘是基本原則,一般對接資本必經的盡職調查過程,企業也須先瞭解。 例如,工研院育成中心每季都有路演活動,開闊企業視野與格局,勞動部則投入自僱型的微型創業輔導,鼓勵失業者或勞工自我僱用,具有社會價值。線上商業活動承載為數眾多的網軍創業,多是年輕一代的自僱者,但大多數也是活著而已。無論那一世代創業,看見大巿場的機會十分重要,日出茶太在台灣發展受限,將珍珠奶茶帶到國外,卻在東協大放異彩,在台上興櫃。 創業者視野和格局的打開,比輔導設公司、給貸款更重要,採礦人也要放大格局,重質不重量。(本文作者為北京中企連鎖創辦人/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秘書長)(工商時報)
作者介紹
創業加盟線上展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