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律創新 但堅持不分心
2015-11-17
作者/馬瑞璿
美律小檔案.產業類別:通信網路.成立時間:64/12/24.上市(櫃)時間:89/09/11.董事長:廖祿立.股本:18.5億
分享40年前,美律只是一家做喇叭的小公司;經歷不斷創新、改變,如今已成為台灣第一大電聲元件廠。
展望下一個40年,董事長廖祿立說,「擴充從核心開始」是內部已建立的策略面共識;未來,仍會以「電聲」為核心,一步一步紮根新技術,擴展新版圖。
耳機、麥克風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看起來親民的產品,卻必須集結材料、機構、電子、物理等4門科學的人才,才能夠製造出一個精美產品。
產教合作 為台灣養培養人才
放眼台灣各大學,沒有一個學校設立電聲相關科系;就算在教科書裡面,跟電聲有關的內容也只有兩個章節;然而,在中國大陸,包括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一流學校都設有「聲學系」,這些系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總是一畢業,就立刻被中國大陸知名電聲大廠雇用。
秉持為台灣培養電聲人才理念,美律在營運獲利之餘,也積極舉辦電聲新銳獎、並與逢甲大學合作開設電聲碩士學位學程;為的就是希望能創造一個學習平台,為台灣培養更多電聲人才。
廖祿立也鼓勵年輕人,不但要具備國際化眼界,也要找到自己所擁有的天賦、思考自己的定位。廖祿立表示,「年輕人應該要發現自己的天賦,當你找到身體裡的天賦、元素後,熱情就來了;熱情一來,學習態度就會好,一定能找到機會,好好發揮」。
熱愛音樂 成了美律的養分
廖祿立認為,他也是找到自己所擁有的「元素」,才有今天的美律;他說,「有一天,看到小孫女正在練鋼琴,但看起來她好像不太喜歡鋼琴,我告訴她,不喜歡就不要花時間學習了」。這時候,小孫女反問廖祿立,「爺爺,你會唱歌、又會彈鋼琴,如果你當時去學音樂,你現在會不會是作曲家?」
廖祿立笑著回憶,當年,台灣因為經濟不好,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能就讀電機工程相關科系,未來才會有出路;他沒有辜負父母期望,順利從大同電機系畢業,奠定了專業基礎,但也因為喜歡音樂,結合這兩項元素後,美律於焉誕生。
回顧美律的創業歷程。廖祿立說,美律重視「倫理道德」,從來沒有跟客戶搶生意。在旁人的眼光看來,美律也許不聰明,錯過了賺大錢的機會,但卻是美律謹守的基本道德。
廖祿立回憶,美律剛成立時,他想著,一定要進入一個利基市場,才能夠站穩腳步。當時,正值美國開放民用無線電對講機市場,在市場風起雲湧的帶動下,美律順利切入通信揚聲器市場,全球市占率一度達到20%。
1979年,Sony Walkman推出市場,廖祿立解析了Sony Walkman耳機結構後發現,這與美律開發出來的揚聲器產品雷同;1981年美律開始量產耳機揚聲器後,營業額快速上升,1981年營業額暴衝到9,600萬元,較1980年營業額3,200萬元成長200%,客戶每晚都守在工廠外面等著要加班趕出來的產品。
寧願少賺 也要堅守基本立場
「揚聲器」是耳機最重要的核心元件,沒有揚聲器,耳機等於不能運作,這也意味著美律掌握著耳機產品關鍵元件;當時,有貿易商問美律「你賣兩個揚聲器值多少錢?」,希望美律能從揚聲器領域轉作耳機製造,但廖祿立卻覺得這樣不妥,不應該與客戶競爭,自己應堅守揚聲器本業。
若說美律有什麼特質,「講究道義」就是美律秉持的信念。美律雖然在1980年代放棄了搶進耳機市場的機會,但這個市場並沒有放棄美律;直到2000年之後,Sony Ericsson因為推出手機產品,需要廠商配合打造Headset(頭戴式耳機麥克風),且當時美律已跟耳機業者無生意往來,這才正式進入耳機市場。
電聲產品 無限延伸的可能
時代在變、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斷在變,但廖祿立認為,電聲產品是一種具備人機介面特色的產品,電聲產品具有無限延伸的可能性。
廖祿立說,過去40年,美律以電聲核心為基礎,將藍牙、RF(射頻)、軟體一個一個技術慢慢層疊出現在的領域,總是等一個技術發展成熟了,再跨到另外一個新技術;未來的40年,美律仍然會以電聲核心為基礎,只要掌握好產業發展趨勢、技術以及人才培養,未來有望朝工業4.0等領域穩健邁進。
作者介紹

勞動部推2大創業貸款助青年創業 她放棄百萬年薪、創立飲料店
即時新聞
2025-05-02

引領全球創新!InnoVEX將有450家新創參與 聚焦AI、半導體
即時新聞
2025-04-24

全職3寶媽蛻變創業家 「木瓜媽」創辦人吳佩俞分享創業甘苦
即時新聞
2025-04-22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AI與大數據穩坐創業關鍵字榜首
即時新聞
2025-04-16

一條龍助青年創業!台南市推青年貸款專案
即時新聞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