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行動者 點燃創新創業火種

2016-04-28 作者/經濟日報

風雲行動者 點燃創新創業火種
一心想做事的蔡清彥,深知這個機會非常難能可貴,工研院應該會是他發揮近十年努力積累的最佳平台。 工研院以創新科技研發積極帶動產業發展,每年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數超過數百件,是全球專利獲證數最多的獨立研究機構,在科技業奧斯卡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獲獎數,更是每年名列前茅。如此優秀的研發力量要如何化為帶動產業升級轉型的動能,便是蔡清彥的最重要任務。 工研院是一個非常適合推動新創事業的平台,有前瞻技術支持,有產業服務的資源可以連結市場,有經費可以推動創業的育成服務,足以讓這個矽谷模式的新創平台運作成功後,直接外溢影響政府和產研界。蔡清彥感到相當振奮,決定將願意投入這場產業革命的矽谷創業及創投專家拉進來,一起打造這個平台。 2011年年底,工研院聘請楊耀武、陳勁初、莊人川、鄭志凱、孔繁建、沙正治、陳五福等七位專家組成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AC),協助創業選題、商業模式以及市場策略的建議。並從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四個指標來評估與檢視新創團隊的成熟度,提供商業模式與行銷策略的建議,與國際市場趨勢與技術接軌。 從2011年到2015年底,工研院就成立了44家新創事業,這些新血遍布電光、生醫、材料化學、資通訊、機械到綠能等領域,而且很多是跨領域的結合。 在蔡清彥的推動下,工研院除了持續扮演前瞻技術支持的角色,其推動創新創業的成果已被產業與創投界注意到,有數家創投、銀行投資部門,定期、甚至逐月拜訪工研院篩選後進入「育成期」的新創事業,積極尋找投資標的。此外,也有個人的「天使」投資人出現,投資這些新創事業。 察覺周遭重視創新創業的聲音增加,蔡清彥除了密集利用各種場合及媒體說明新創公司帶來的就業機會成長,也開始遊說立院及行政院相關部會,重視投資環境的改善。 例如放寬外國人來台創業投資;技術股緩課稅;「公司法閉鎖性公司專節」,保留創業團隊主導權,降低創業門檻,公司還可以選擇發行無面額股票;設立「有限合夥法」,讓國內創投也能與國際接軌,吸引外資來台等。 這些主張都是源自他從推動創新創業過程中,帶著團隊向大企業、創投業者與公會簡報募資時,遇到的各種回應。 他並在行政院創新創業會報中,將先前研議的矽谷鏈結最佳方案報告,正式以「兩個中心一個基金」的方案提出,獲得行政院授權執行兩中心的創設。 所謂兩中心一基金係指「台灣創新創業中心」、「台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以及「台灣矽谷科技基金」,提供人脈、資源、資金,全力協助新創團隊邁向國際。 CAC委員之一、知名的矽谷創投專家陳勁初說,台灣這幾年在工研院努力奔走和推動下,新創產業看到轉機,認同的人逐漸加入隊伍,政府也開始鬆綁規定。 另一位CAC委員沙正治對蔡清彥的形容是,「他在工研院做的事,為產業及這個研究機構帶來了活水、泉源。」 (摘自經濟日報出版《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
作者介紹
創業加盟線上展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