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要有Fu?快來看迪頓的財富大逃亡
2016-05-19
作者/林安妮

迪頓幫太太買咖啡,發現通膨與消費的關係。
迪頓矛盾,一套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統理論。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18日表示:從總體資料中,很難看出貧窮與不平等,因為都被「平均」掉了。他認為,一個國家要談整體福利時,一定要從個體分析做起,由個人福利總合來看國家整體福利。
迪頓此說,即是著名的「迪頓矛盾」。迪頓在1990年前後提出,總體經濟學注重整體社會的加總或平均數據,卻忽略了不同個體消費行為的差異。舉例來說,有些人收入減少的同時,另一些人的收入正在增加,從平均數來看,卻看不出端倪來。
施政…別再看總體經濟
要消除矛盾,就必須先了解個人收入與消費行為,再加總數據,由此調和個體與總體經濟學對消費行為的解釋,也能做出民眾有感的政策來。70歲的蘇格蘭經濟學家迪頓前晚風塵僕僕抵台,昨天一早他別著招牌領結,出席經濟日報舉辦的2016大師論壇。他提到自己不常來台灣,卻與台灣研究有著重要連結。
關心窮人 就要了解迪頓
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在致詞時指出,有人說迪頓是「關心窮人世界的經濟學家」,此次是他第三度來台。前兩次是,1988年他第一次來台向主計處索取國民收支、所得等資料;第二次是應中研院邀請,一同建立華人動態資料庫,他與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是好朋友。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盛讚,長年重視個體實證應用的迪頓給了台灣兩大啟示,一是經濟理論,要有實際資料驗證;二是平均值的呈現,不完全代表整體狀況。
梁啟源從2006年起,也應用迪頓發展出的「近乎理想的需求模型」,探討能源價格變動對各類家庭消費行為及生活成本影響。他說,此刻的台灣正面臨社會世代間不公平、所得分配不均、及經濟成長遲緩。迪頓給台灣的啟示,有助新政府處理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社會經濟問題。
財富大逃亡 弱勢往往被遺忘
梁啟源指出,迪頓在2013年時寫過一本《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提到了幾十年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從所得成長中,得到了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的好處,但是仍有幾類族群沒有受益,尤其是最常被忽視的弱勢族群,或是低度經濟發展的經濟體,迪頓在這本書中,也提到如何逃脫貧窮。這本書,在台灣也享有高知名度,昨天現場有許多讀者拿著書,開心的排隊等迪頓簽名。
全球化+新科技 惡化不平等
迪頓昨天在演講中示警,全球化與新科技開啟了新機會,卻也惡化了人類間的不平等,這就好比賭場裡的俄羅斯輪盤轉動得愈快,有人愈富,也有人愈貧,不平等現象隨之加深。他建議:政府應以消費落差作為重要監測指標,在不平等發生時,盡早推出如社會保險制度等作法,避免不平等惡化。他過往在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即便是背景相似的高中同學,來到45歲中年時,「時間」已足以讓兩人的消費、所得表現大相逕庭。
迪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他說,原本他認為,消費與儲蓄都會受生命週期影響,例如,年輕人愛存錢,老年人存得少,但是台灣不管幾歲都愛存錢。
台灣人愛存錢 大師也不解
他苦笑,即便以儒家文化來解釋台灣人愛存錢,也不夠完善,這個問題也成為他解不了的謎。不過,他另一個觀點:年紀與不平等有關,則充分在台灣樣本中獲得支撐,後來他套用在美國樣本上,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讓他相當振奮。
迪頓認為,消費者間的不平等,會隨著生命週期拉大。他在台灣的樣本發現,即便是從小住在附近一起上學、父母收入差距不大、個性也很相似的高中同學,20年後的收入、不平等差距,卻會因為不同的生命故事愈拉愈大。
迪頓說,當年的研究,發現台灣人在45歲這個族群,是變化拉得最大的時候,消費不平等實則也與財富不平等有關。他舉例,賭場裡的賭客一開始握有相同籌碼,但是幾個小時之後,有人成了富翁,有人卻身無分文。
讀懂生活 就能創造奇蹟
他昨天也以自己的學習歷程,勉勵年輕的經濟學愛好者,「把每一天的際遇累積起來,變成有用的東西」。他說,他在1970年代剛當上新手爸爸,他的太太是個美國人,當時與他同住在英國照顧兩娃,為了討夫人歡心,他常到商店買咖啡給太太喝。
他說,英國人當時還不大熱中喝咖啡,偏偏有3年時間,英國碰到了連續3年通貨膨脹率都超過25%,有時漲太多,他就買不下手。久而久之,卻也發現到:當無預期的通膨發生時,大家都傾向儲蓄,而不是花錢,這點後來得到理論驗證,讓他很得意。
聯合報
作者介紹

將熱愛變事業!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這樣找創業舞台
即時新聞
2025-05-05

勞動部推2大創業貸款助青年創業 她放棄百萬年薪、創立飲料店
即時新聞
2025-05-02

引領全球創新!InnoVEX將有450家新創參與 聚焦AI、半導體
即時新聞
2025-04-24

全職3寶媽蛻變創業家 「木瓜媽」創辦人吳佩俞分享創業甘苦
即時新聞
2025-04-22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AI與大數據穩坐創業關鍵字榜首
即時新聞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