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精進 非創新不可

2016-12-09 作者/李世光

產業精進 非創新不可

受到全球化、區域整合、氣候變遷及人口結構老化等發展趨勢的影響,全球經濟正面臨結構性的轉變與挑戰。美國推動先進製造,吸引製造業回流;德國推動「工業4.0」,企圖在下世代製造業站穩領導者地位;以及東協經濟體的崛起等,如何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推動產業創新、打造有利之經營環境,是確保台灣永續發展並保有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科技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對於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更有關鍵性的影響。

從半導體產業到個人電腦產業,台灣都締造了輝煌的成果,成為全世界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

但隨著資訊產業的典範轉移,價值鏈逐漸向軟體、應用服務端靠攏,台灣應該要靠創新研發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在全球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

現階段台灣經濟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極大挑戰,應積極讓創新的DNA內化為產業的價值觀,在啟動「創新驅動」引擎後,才能將生產力轉化為國家產業競爭力的動能。

經濟部推動產業政策,除了協助產業強化生產力基盤,也透過產業、學界、法人機構,幫助企業自主性的強化體質,若能以科技為媒介,加上開放、創新的策略因子,讓產業創新思維模式轉化成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產品或服務,便能成為台灣整體產業的實力,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

工研院是產業發展的後盾,長期深耕前瞻創新技術研發與跨領域應用整合,扮演產業創新引擎的重要角色,早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夥伴。

近年來,更致力推動「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 OISP),一方面引入產官學界的資訊與能量,一方面積極切入軟硬整合、智能化系統、服務應用等高價值供應鏈,希望協助台灣產業建立長期的競爭力,加速經濟發展。

像是書中與台泥合作的碳捕捉技術,不但解決了水泥業排放二氧化碳的問題,也利用這些原本被視為環境難題的二氧化碳,發展高價值的藻類產品,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與商機。

在前瞻的創新上,工研院的研發能量已躍上世界舞台,深獲國際肯定,自2008年迄今榮獲41項國際大獎,包括書中為水短缺危機解套的「再生水處理技術」、有效防止鋰電池爆炸的「STOBA® 技術」、破解黑暗濃煙陷阱的「消防瞄子燈」,都是具備重大創新能量且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的商品化科技。

在《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這本書中,讀者不但能在36項創新研發案例中,看到工研院研發團隊不畏挑戰、堅持追求夢想的勇氣與韌性,也能感受到早已內化在工研人文化中的創新DNA,正因為如此,工研院才能不斷的精進,帶動產業往前發展。期待本書的發行,讓台灣許多正面臨轉型的企業,看到通往美好未來的希望之路,勇於從「效率經濟」邁向「創新經濟」!

作者介紹
創業加盟線上展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