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文創趨勢國際論壇」6大議題引領文創產業趨勢

2017-04-24 作者/林宜靜 整理報導

文博會「文創趨勢國際論壇」6大議題引領文創產業趨勢

 為擴大台灣文博會整體展出效益,文博會於展期間同時舉辦「文創趨勢國際論壇」,從4月20至21日,邀請來自芬蘭、泰國、日本、香港及台灣文創界專業講師,包含頂尖文創設計大師、趨勢現象觀察家及業界精英,推出「文創趨勢」、「創意設計」、「實驗場域」、「風格工藝」、「授權經濟」、「數位文創」六大議題。

 
「文創趨勢國際論壇」以前瞻視野進行探討,帶領聽眾掌握全球文創產業最新的發展趨勢。兩天六場論壇場場爆滿,累計千名聽眾到場參與;本次論壇也順應時代潮流,首度採用臉書現場直播論壇實況,六場次影片已吸引超過九萬人次觀看!
 
第一場【文創趨勢】文創透過不同形式表態與激盪,共譜出什麼樣的趨勢與新的可能。
 
王耀邦:策一個世代,譜一種文化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丶2017台灣文博會主題館策展人)
 
作為本屆文博會主題館策展人,王耀邦認為,策展人應該有3步驟:首先自問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其次是為這件事下定義,最後是再現。如果套用張鐵志文化分析的觀點,台灣社會正處於一個燃燒的年代,而社會所呈現出的特殊氛圍,所謂文創工作者心裡都有的共同聲音是,希望可以做些什麼事,卻始終無法突破,就像要爆炸一樣,因此誕生了「我們在文化裡爆炸」這樣的主題。
 
張鐵志:台灣的新文化革命—青年世代、獨立文化與在地實踐
 
(文化評論家)
 
去年底,張鐵志出版了新書《燃燒的年代》,與本屆文博會主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都指出了一個共同現象—年輕人正在既有價值裡「燃燒」與「爆炸」。從大陸看台灣是小清新,而香港看台灣則是慢活,緩慢與在地連結,正好是台灣可以發展的方向。除了參與新媒體的誕生,張鐵志也從獨立音樂丶獨立書店等現象提出個人觀察。如同美國在1980年代從物質主義轉向後物質主義,台灣現正經歷一場巨大的典範轉移,一場世代的價值之戰,年輕世代不再以物質保障為優先,反而更重視參與丶認同丶平等與自我實踐。年輕人所說的「小確幸」,不像表面所看到的只是一種消費主義,它所連結的青年返鄉、獨立書店、文青咖啡店等,背後都隱含著更深層的意義。
 
第二場【創意設計】新世代設計如何把玩創意,融入生活。
 
吳孝儒:型隨在地(吳氏設計創辦人)
 
白天是工業設計師,晚上是播歌的DJ,吳孝儒透過音樂認識塗鴉藝術家、服裝設計師等不同創作者,從他們身上看到創作的能量,音樂也為他帶來更多不同的想像。在這次文博主題館中,有個區域叫「台雜當道」,吳孝儒和多位設計師走出同溫層,到小北百貨各自挑選商品,希望藉由重新排列組合,提供民眾不同的想像空間。他從中挑選了許多紅色塑料製品,統整這些有著細微差異的色階,製作成台灣日常生活中的「小北粉紅色票」,一種屬於庶民的粉紅美學報告。
 
第三場 【實驗場域】空間新玩法、場域新流動、體感新價值,多種可能下的實驗場域。
 
Marianne Makela:赫爾辛基文化工場之創新營運、挑戰與未來發展
 
(赫爾辛基文化工場營運長)
 
芬蘭近年來在文創產業的發展備受關注,Marianne Makela指出,芬蘭社會面臨人口老化、居住人口從鄉村集中到城市等問題,新世代教育程度增加,他們希望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或工作,為周遭環境帶來正面影響。透過經驗的累積,赫爾辛基文化工場也發展出一套模組化經營的方式。場地是主要營收來源,而透過展覽與課程設計,可匯聚人潮。因應不同模組的營運,組織內部也形成研發、行銷、業務等分層負責的生態系統,讓工作能更有效率完成,更快速擴張,朝著想要的方向邁進。
 
在赫爾辛基文化工場所規劃的文創空間中,有位於碼頭邊的海水游泳池、冰上公園、百年歷史建築,也有大型購物中心,以及預定於2020年完工的視覺博物館。透過閒置空間的重新規劃,如何產生新的、有意義的都市文化,赫爾辛基文化工場在芬蘭做了極佳的示範。
 
鄧英志:創新學習型城市—共同創造我們文化的永續力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建築系永續城市發展與設計研究室副教授、歐盟EIT應對氣候變化機構高級顧問)
 
任教於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鄧英志,從歐洲城市發展文創的案例分享。鄧英志認為,文創領域指的是文化發展、經濟及城市三者之間的結合,應著重思考如何互相帶動,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而非沿用過去工業化時代發展的思維模式,將所有產業放在同一個園區,希望能產生聚集經濟的效果,或運用資本概念去評估。鄧英志認為,文化場域的經營,應該由公私部門、民眾和非營利組織一同參與,在規劃初期就取得共識。同時,應導入策展單位來策劃展區裡的生態系,才能更有創造力。
 
第四場 【風格工藝】工藝從傳統中銳變價值,歷史不衰卻又融入生活,形成一種精神文化。
 
山田遊:日本傳統工藝的活化再生—以燕三条工場祭典等為例
 
(日本method inc.負責人)
 
日本正在興起一波參觀工廠的工藝之旅熱潮,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新潟縣的燕三条。2013年起在市政府與執行委員會合作下,結合地方工廠舉辦參訪活動,為了吸引民眾留宿,晚上還有餐會、表演活動,民眾可品嘗新潟聞名的稻米、豆腐等特產,猶如一場全市動員的嘉年華。藉由工廠參觀活動,不但帶動了燕三条工廠的銷售額,更吸引了有興趣的年輕人進入工廠工作。山田遊認為,燕三条活動的成功取決於在地的參與,現在還有工廠著手翻新,希望在平常也能吸引民眾前來參觀;他們也與設計師展開合作,與其他產地進行交流,藉此吸引不同地區的民眾參訪,讓日本傳統工藝的魅力讓更多人看見。
 
徐景亭:台灣傳統工藝產業再進化—以三重黑色聚落為例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創辦人、2017台灣文博會主題館分區策展人)
 
從台中東海醫院到三重工廠黑色聚落,徐景亭以工業設計師的身分關注自己所處的環境,藉由策展讓大眾看見並進而了解。徐景亭首次策展是在921地震後,因居住的大樓倒塌,重新回到小時候居住的東海醫院,她以自己的方式將醫院的閒置空間整理,邀請當地居民重新回到醫院,也聽到了許多人與醫院之間的故事。近年,她在三重工廠聚落做了幾個階段計畫,找學生、設計師做田野調查,從中找到據點,形成三重工廠黑色聚落。徐景亭他們將田野調查的結果製作成比黃頁資訊更豐富的手冊,讓身邊設計師在尋找工廠時更方便,並找來日本導演拍攝紀錄片,透過旁人的眼光來看三重,將三重工廠的歷史,和現在正面臨的挑戰記錄下來,為廢棄工廠活化找到新的可能。
 
第五場 【授權經濟】談全球市場中亞洲及台灣再授權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定位與趨勢,IP如何強化品牌價值並觸及目標消費者。
 
Susan Huang:品牌授權的商運策略
 
(協亞創意(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經理)
 
Susan指出,台灣品牌授權最大優勢是原創,如故宮所推出的紙膠帶、知名品牌Alessi授權的文創商品等,如能結合台灣廠商的製造優勢,必定能在市場上創造不錯的銷售成績。2017年香港國際授權展中,台灣以TAITRA展覽平台的方式,結合共34家企業的力量共同參展,在展出的3天內成交訂單金額達52.8萬美元,預估一年後的追蹤業務將達到337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取得品牌授權,只是敲開市場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有創意和好設計,才能長久經營。有意進軍中國市場的文創業者,一開始不一定要進一、二線城市,也可以從三、四線城市切入;同時,也要改變授權思維,不一定要收取權利金,敢分享利潤給其他運營商,結合不同通路的力量共利共營,才能成功開創市場。
 
張若瑩:台灣之於全球授權市場的定位與展望
 
(影響行銷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若瑩觀察,近年來台灣對原創的自信已經提升,但文創有時又囿於小格局,有些用語只有台灣人才懂,必須有所調整,否則無法走向國際。中國市場擁有技術、資金等優勢,台灣無法硬碰硬,只能以內容的深度及原創來競爭,發展插畫、繪本等創作,才能與中國動漫廠商有所區隔,彌補市場的缺口。
 
第六場 【數位文創】數位媒體爆炸時代,文創與商業如何結合,又如何能讓商品及文化加值,尋找文創裡的新可能。
 
白璧珍:AR文創設計與O2O互動新媒體之應用趨勢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宇萌運用AR/VR找到新的獲利模式,像是為企業導覽、導購商品,運用穿搭體驗、隨身放映室、拍貼集點、節目趣味刮刮卡等方式,設計有趣好玩的元素,建立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及忠誠度。還有iLandAR 4D繪本遊戲,可將手繪轉化成遊戲人物,讓玩家自己布置房間增加樂趣,同時遊戲也可以變成提供IP進駐的虛擬平台,更讓AR/VR應用充滿商機。
 
崔震東:從娛樂產業看數位文創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理事長 、「樓下的房客」導演)
 
數位內容透過數位移動裝置為娛樂產業創造了高附加價值。如果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由於人口少,無法建立具高度影響力的平台,因此台灣發展數位文創的契機不在平台,而是內容。崔震東認為,瑞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雖然都是小國,卻在全球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不管是小確幸,要西進或南進,首先應該接受自己的現況。另一方面,旗艦型數位文創作品必須靠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創意密集,才能真正做好。台灣的契機在於,必須建立國家級的數位文創中心,由政府做莊主導,在大預算、長期規劃及經驗累積的前提下,不以短期利潤為考量才有機會。台灣擁有最自由的創作環境及最有創意的人才,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才能共創數位文創美好未來。
作者介紹
林宜靜 整理報導
創業搶先報
1111人力銀行logo
1111創業加盟logo
1HR 1111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logo
線上客服系統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