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食安把關 環保署預告列管13種毒化物
2017-04-26 作者/林序家 綜合報導

鑑於近年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不得供作食品用的化學物質流入食品供應鏈,影響國人健康,環保署25日依《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優先預公告13種化學物質為毒性化學物質,將國內曾發生的食安事件諸如紅湯圓、豆干、潤餅皮所涉及的化學物質,包括玫瑰紅B、皂黃及吊白塊等入列,一旦公告為毒化物,以加強管制其輸入、製造、販賣等運作行為,有利掌握流向,減少流入食品的風險。
環保署於去年12月28日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加強毒物及化學物質源頭管理及跨部會化學物質管理,以維護國人健康及環境安全。環保署表示,為提升食品安全,化學局成立後即針對有食品安全風險之虞的化學物質,召開跨部會及學者專家研商會議,研議強化管理的可行性及作法,其中針對可能流入食品之非法食品添加物計13種,優先預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
13種化學物質包括孔雀綠、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酐、對位乙氧基苯脲(甘精)、溴酸鉀、富馬酸二甲酯、芐基紫(紫色1 號)、皂黃、玫瑰紅B、二甲基黃、甲醛次硫酸氫鈉(吊白塊)、三聚氰胺、α-苯並吡喃酮(香豆素),都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業者非法使在食品是為了增加口感、色澤、香氣、延長保鮮或混淆檢驗品質,以降低成本及增加賣相。
環保署表示,一旦公告為毒化物,業者必須於期限內完成依規定事項辦理,包括107年1月前完成定期申報、107年6月前完成標示、107年12月前取得核可文件,才可以製造、輸入、販賣等運作,有助掌握化學物質流向,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另特別要求在容器包裝上標示「禁止用於食品」字樣,避免流用或誤用於食品。環保署並強調跨部會合作的重要,表示推動強化化學物質管理資訊交流、執行聯合勾稽及查核工作、進行相關法規之溝通協調等作法,跨部會協力管理化學物質,強化食品安全。
環保署表示,後續將持續針對有食品安全風險之虞的化學物質,評估公告為毒化物之可行性及作法。
作者介紹
林序家 綜合報導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即時新聞2025-08-26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即時新聞2025-08-26

一杯涼到底的生意 手搖創業趨勢大解析
即時新聞2025-08-21

北分署創客基地輔導青年創業 DIY數位相機募資破60萬
即時新聞2025-08-21

直擊創業與產業見聞 菲總啟發臺灣青年職涯視野
即時新聞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