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新經濟 創業能量仍豐沛

2017-12-14 作者/沈婉玉

轉型新經濟 創業能量仍豐沛

  中研院學者指出台灣經濟衰退等問題,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表示,近兩年台灣中小企業的新創家數很多,創業活力也依然旺盛,雖然在出口上扮演的角色的確不如過去重要,但是在新的經濟型態上,中小企業仍可扮演一定的角色。

  龔明鑫說,這幾年可能會有一些人感嘆,「台灣資金很多,好的投資案例卻不多」;但是中小企業處日前舉行一個「海選」補助活動,全台有一千兩百多個新創團隊來報名,可見其實台灣的創業能量還是很豐沛。

  龔明鑫指出,大家刻板印象可能覺得台灣只能做硬體、軟體都不擅長,可是他所看到的是,現在很多台灣新創團隊都著重於應用端以及服務端,「結合了台灣過去的硬體優勢,再加上新的網路軟體能力,提供服務」。能不能成功?他不敢說,畢竟是新創團隊,但是這樣的趨勢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龔明鑫表示,中小企業在出口上扮演的角色的確是在下降,但是在新的經濟型態下,如果新創的中小企業是著重於應用與服務內容,就不再是傳統的進出口海關統計可以表現出來的。現在政府也提供智慧機械等輔導服務,希望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再升級。

  龔明鑫指出,未來很明顯有兩個趨勢,就是智慧化與綠能化,產業潛力無窮。過去台灣企業的確有利用海外大量勞動力來生產,而出現「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現象,但是目前可以看到,「利用大量低端勞動力生產」的模式不再會是主流。以國外來說,隨著3D列印等,有些工作已經拉回先進國家內製造。

  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表示,因應台灣經濟發展困境,政府將加速產業創新與結構轉型做為當前第一要務。解決五缺必須同時重視產業升級與轉型,轉到不那麼耗能的,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比較軟硬整合的,不是大量勞力密集的產業,找出台灣產業的新模式及新方向。

  他指出,過去主流思想是「先成長再分配」,但當前主流思維已轉變到「分配和成長共容」,因為分配愈來愈惡化,反而使成長沒有動力。過去成本效益分析是用帳面數字,現在要將環境、貧富差距等問題考慮進去,再來談可不可行、值不值得。

  邱俊榮指出,台灣只有靠更先進、更有系統性的產品,才能創造高價值、健康的出口。他舉例,我國腳踏車出口量沒有增加,但出口單價不斷向上提升,就是良性的出口表現。

  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台灣目前面對的是知識經濟的問題,台灣最嚴重的問題是人才外流,包括五+二、新南向,都比較屬於戰術層面的政策,看不到長期、整體的戰略計畫,才導致國家促進經濟的政策能力愈來愈弱。

  梁國源說,鼓勵鮭魚返鄉,但回來的應該是對下一世代有利的產業,而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產業。讓製造中的知識含量提高,競爭力才會提高。
作者介紹
創業加盟線上展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