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真心與感情的CI 冠弦吉他音樂社 提昇本土化

「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家,果然漂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偶然的聚會,友人彈奏此調,吉他的音色聲聲扣入心弦,開啟陳國明老師傅對音樂的執著。
「冠弦吉他樂器社」原名為「松竹吉他社」為順應時代潮流,響應求新求變的新世代,於 2010年8月間改名;英文名「myth」由來是來自吉他產業的神祕感。
四十年次的陳國明老師傅,默默在自己崗位上深耕及專研技術三十餘載,到處拜師學藝,秉持著專業理念及對樂器的喜好,追求高品質、高音色的成品,可以說是吉他師傅的第一把交椅。
曾歷經吉他熱銷的高峰期,也曾處在經濟環境不景氣及大陸地區產品低價衝擊,但陳國明老師傅不放棄,事必躬親如牛的個性創造出獨特的製作風格,至今才能迄立不搖地在水林鄉鄉野間站穩地位;儘管陳國明老師傅已於二O一四年安祥辭世,但他對音樂的精神和熱愛仍廣為流傳,現由大兒子陳敬芳傳承父親對音樂的「固執」。
二代秉承父親的巧手
陳敬芳從小跟隨父親身邊,更能領悟手工藝傳承的重要性及歷史使命的責任感,身受傳技無人的苦痛,從木頭材質挑選、構圖、裁剪、鑽刻、磨編、零件選配、無塵室噴漆、室內自然風乾、修邊、補土、粗磨及細磨、裝配、修飾、上弦、調音、檢查與測試等多種複雜嚴格的製作過程,都不容有任何瑕疵存在,一不小心一切的辛苦都會付諸流水,因此在製作吉他的流程中,需要非常嚴謹的耐心和毅力。
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讓陳敬芳選擇傳承父親多年的結晶?也許只有從小伴著音樂長大的人才能有如此感受。陳敬芳提及父親曾患口腔癌手術後不到一星期便再回到工廠,當時父親對陳敬芳對說了這句話「你知道最好的止痛藥是什麼?那就是音樂。」也許就是因為老師傅如此用心對待本土文化以及熱忱,才能感染二代的心念,壯大吉他至發光發熱!
在地文化與傳承的接合
為了提昇本土化及創新商品的附加價值,以多元的吉他巧思來帶動學習吉他人潮,讓民歌的旋律縈繞在生活周遭,陳敬芳融入彩繪吉他、精品吉他、烏克麗麗及個性化烏克麗麗等為主軸,其中「蝶谷巴特」法國拼貼技法,讓不少前來觀光旅客為之瘋狂,可自行DIY製作專屬自己特色的烏克麗麗;陳敬芳進一步指出希望未來能在周邊聚集熱愛音樂志同道合的夥伴,藉由地方文化、產業、景觀為元素,注入休閒、觀光的新理念,帶動農村潛在的商機。
或許「冠弦吉他社」沒有顯眼的招牌,但老師傅與兒子陳敬芳不正也是個吉他招牌,其傳承的理念和音樂的堅持融入製造出的每一把吉他,將這樣的精神和熱愛帶給每位喜好音樂之人。

U-start支持77組校園新創團隊 台科大「護聲符APP」以AI語音識詐

將熱愛變事業!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這樣找創業舞台

勞動部推2大創業貸款助青年創業 她放棄百萬年薪、創立飲料店

引領全球創新!InnoVEX將有450家新創參與 聚焦AI、半導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