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新革命 行動醫療掀「生醫市場」
2016-09-26
作者/TVBS

說到了行動裝置,現在它可以結合醫療APP服務,讓民眾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最近有許多新創公司設計醫療APP串聯醫院和大數據分析結合在一起,提供使用者更有效率,更容易獲得醫療服務,根據美國醫療市場研究機統計從2013年市場規模24億美元,2018年預估將達到215億美元,其中最大市場就是在歐洲,亞太地區則是排名第三。
記者蔣志偉:「這兩個都是手錶,而這個是智慧型手錶它不只能測心跳,還能測心電圖和自律神經。」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這個心電圖,它基本上這台機器它原始設計,是要確認我們的HRV,也就是心跳的變異度,等於說要看我們的自律神經,看我們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用的。」
行動裝置和醫療APP結合雲端服務大數據分析,可讓行動裝置變成行動醫生,關鍵就在於智慧穿戴和手機結合,只要把左右一根手指放在感應器兩端,75秒就能立刻測出心電圖和自律神經狀態。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其實並沒有減輕醫生負擔,是增加醫師的負擔,因為等於說我們原來抓不到機會,有難受你再去做就好,它最大的好處是提供醫師更多的資訊,更多的一些監測的東西。」
榮總麻醉部醫師許淑霞:「因為以前你要在開刀房,有一部很大很大的機器,裏頭才有這些心電圖這些指數,但是這些心電圖指數要經過很複雜運算,你要花上百萬的這個軟體,然後你運算可以得到一些所謂的自主神經的數字,這些數字以前是沒有辦法去得到的,現在已經透過像這樣很簡單的一個儀器,你可以很簡單的把它運算出來。」
很有研究精神的許淑霞,以自己過去在開刀房和加護病房,觀察病人的心率變化,發現心率變異度,可反映自律神經是否平衡,而自己量測心電圖,透過手機紀錄後可讓醫師作為判讀參考。根據美國醫療市場研究機構統計,全球行動醫療APP市場規模,從2013年24億美元一路向上攀升,預估到了2018年將達到215億美元,最大市場第一名在歐洲,其次是美國,亞太地區排名第三,台灣就有新創公司看準「智慧醫療」,早已開始投入研發,智慧手錶創辦人黎克邁今年46歲,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曾經擔任鴻海集團協理。
新創公司創辦人黎克邁:「最早投資當然是鴻海,因為我本身在鴻海待了滿久,那我做這個東西,算是也主要是也跟未來趨勢比較吻合,做出來的產品也還是有質量,整個水準方面都有達到,所以說鴻海它就願意來支持我們。」
糖尿病患者也有自己專屬的雲端平台,透過藍芽連接血糖機,患者可上傳血糖數字,智慧技術更被阿里巴巴相中,宣布在台砸下百億元創業基金,其中鄧居義創辦的智慧醫療,成了其中一家被投資新創企業。
新創公司共同創辦人賴致光:「我覺得是一個就是好的驚喜吧,覺得說有被這些國際創投看中,然後一些國際公司覺得說,我們的東西真的是有未來,我覺得就是某方面給我們團隊一個鼓勵,也是一個肯定。」
隨著網路科技和行動裝置快速進步,目前台灣有越來越多新創公司,卯足全力開發各種醫療服務APP,行動醫療興起,可讓資源匱乏偏遠地區民眾,更適當醫療服務。
作者介紹

將熱愛變事業!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這樣找創業舞台
即時新聞
2025-05-05

勞動部推2大創業貸款助青年創業 她放棄百萬年薪、創立飲料店
即時新聞
2025-05-02

引領全球創新!InnoVEX將有450家新創參與 聚焦AI、半導體
即時新聞
2025-04-24

全職3寶媽蛻變創業家 「木瓜媽」創辦人吳佩俞分享創業甘苦
即時新聞
2025-04-22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AI與大數據穩坐創業關鍵字榜首
即時新聞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