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內地去,香港創業者準備好了嗎?

在內地“雙創”熱潮的帶動下,香港一直不慍不火的創業潮重新湧動起來。
上有國家頒布的“十三五”規劃專門提及支持內地與香港的創新和科技合作,鼓勵香港發展新型產業和支持香港人到內地創業;下至港府不遺餘力投入資金、物力、人力,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設立20億的“科創投資基金”,舉辦“粵港ICT青年創業計劃”,建立四十多間孵化器等。 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的調查,2016年全港共有1926家初創企業,相比2015年的1558家增長24%。初創企業聘用的員工有5229名,比如2015年的3721名增加了41%。
“在國家雙創的帶動下,現在香港整個創業氛圍濃鬱,現在是一個黃金期,很多人在這個熱潮裡尋找機遇”,普華永道中國全國TMT行業稅務主管合夥人王威告訴中評社記者。
香港創業者為什麼要到內地去?
然而,來自香港的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創辦人岑棓琛說,香港本土的科技公司都難以做大,也很難融資。原因是“香港創業文化和投資人的態度比較保守,主要重視一些傳統行業或強勢行業,香港創業企業獲得的融資會較北京同類企業少,規模更小,估值也比較低”。 同時,租金和人力成本一直被認為是限制香港年輕人創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威對中評社記者說,未來這個問題只會更嚴重,香港近年利息走低低,房價走高,租金也跟著上漲,相關成本也一直在增加。
“到內地去”,是岑棓琛和王威都推薦嘗試的一條路。作為過來人的岑棓琛認為,應該鼓勵香港年輕人來大陸看看,“香港太小,沒有足夠市場的支撐讓我們走下去。如果香港企業想要做大,就要有大眼光,瞄准內地,乃至全球的市場。”岑棓琛的企業在濟南成功完成第一個項目,並在A輪後開始國際化,開設了吉隆坡、石家莊分公司和美國代表處。
香港創業者與內地無論從投資還是市場都聯繫緊密。於是,由香港駐京辦和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主辦的“創業創新在京港”座談會昨日下午舉行。會議受到兩地投資界關注,參會人數有130人,其中有投資人15位,來到現場的初次創業者達60位。活動邀請到創業企業代表分享融資及IPO經驗,以及在香港和北京兩地提供創業創新支持服務的機構分享香港和北京的創業環境及現況。
亨威科技有限公司陳俊龍在現場分享了他“到內地去”的成功之路。他的公司主要做房地產社交平台,把樓房的信息和圖片放在平台上,讓海外買家瀏覽,在平台上交易。公司總融資有1300多萬港幣,每天收入達30萬。現在公司除香港本地外,還在深圳南山和上海設點。陳俊龍的成功之處就是利用互聯網,將內地與香港的供給與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在內地遇“水土不服”,兩地政府需齊上陣
“內地的法規、業務流程、政策環境都和香港不同”,岑棓琛在會上與記者談起了香港創業者在內地遇到的“水土不服”。他說,香港人不懂“社保”、“法人”、“發票”,很可能會導致企業在成立的一兩年後出現問題,難以解決。
一國兩制下,難保水土不服,這該怎麼辦?一位香港初創者在現場提問環節也問及相關問題。中國香港商會創業投資小組委員會組長李漢生給出了答案,任何地方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本身是一個需要適應的過程。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企業找內地的合作夥伴,這樣才能真正接地氣,解決問題。
解決不適應內地環境和政策的問題,政府也需要主動出擊。岑棓琛希望內地一些政府可以和香港的大學生、科技人員、或者數碼港的企業多做一些推介會,在政策、法規、資源方面多做推廣,保證信息能夠到達香港年輕人。這樣他們會更加有自信,知道如果去內地,路該怎麼走。
此外,他也建議,香港本地有很多企業服務公司,內地也有很多企業服務公司,但是跨兩地的服務公司很少,未來可以發展相關服務幫助香港人到內地發展。
港府已經開始為兩地投資者和創業者牽線搭橋。香港駐京辦主任傅小慧表示,駐京辦將配合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在內地推動創新,讓京港兩地的創業及投資者互相交流,尋找合作的機遇。同時深化兩地的互動、促進兩地的雙向投資。

勞動部推2大創業貸款助青年創業 她放棄百萬年薪、創立飲料店

引領全球創新!InnoVEX將有450家新創參與 聚焦AI、半導體

全職3寶媽蛻變創業家 「木瓜媽」創辦人吳佩俞分享創業甘苦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AI與大數據穩坐創業關鍵字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