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創業 送暖到街頭

「我爸爸是公務員,媽媽是老師,哥哥是工程師,只有我好像比較奇怪,做的事他們到現在看到電視報導,才知道怎麼跟別人解釋。」
巫彥德,台大商研所畢業的七年級生,還不滿三十歲,就立志投入社會服務領域,創立專門服務街友的社會企業。
來到南機場的地下室,幾個社造單位在這共同經營一個空間,有廚房、冰箱和簡單的爐具與餐具,他們就是在這裡進行「石頭湯計畫」。與網路上招募來的志願者,將菜市場沒賣掉的食材煮成一份份熱騰騰的菜肴,再載到台北車站、龍山寺等地發送給街友。
不是衝組 也有能做的事
「我們會請所有的活動參與者在分完食物後,一定要拿著自己那份餐,坐下來跟他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過程中收起一切價值判斷,只聽他們說話。」彥德說。2014年太陽花運動時,他與朋友看見推著車的回收阿嬤,也看見了街友來跟社運單位索取食物的情景,便一邊工作一邊推動「把回收物拿給阿公阿嬤計畫」,以網路平台進行資源整合,幫助以回收度日的長輩們,也發起「石頭湯計畫」,募集各界「剩食」做成菜肴,送到街頭給無家可歸的人們。
「我很膽小,不敢當衝組,因此更想做點其他事幫助這個社會。」2015年,他與好友合資五十萬,辭去原本工作創立公司,除了原本的計畫,也與小農、設計師合作,推動第三個計畫「人生柑仔店」,為街賣者提供設計師款紅包、自然農法阿薩姆紅茶、手工花生糖等商品,接軌土地與公益。「這個高度分工的時代,總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小,連幫助人這件事都覺得困難,創業也是想回答自己對這時代的疑問:除了累積金錢、累積資歷、結婚生子,還有什麼可能?」
先做再想 無中生有創業
「一開始什麼都不懂,想得很簡單,就是自己煮東西給街友吃,如果募不到食材就自己買,沒有廚房就找朋友家,後來誤打誤撞,有專業廚師看到我們的影片,覺得我們切菜功力太爛,主動前來幫忙,還幫我們募到爐具!」談到創業初期,彥德興奮地分享。
事實上,這樣的社會企業起頭是很艱辛的,「一開始都在燒自己的錢,獲得的收入非常少,在沒領薪水的狀況下,不到半年,資金就剩不到一半。」好在,充滿創意的社會企業模式,得到不少媒體關注,他們也成功申請到一些計畫補助,加上2016年初的群眾募資,終於獲得可讓公司繼續營運一年的資金,「知道一年內,公司不會死,我也不會死,那就好了。」他平靜地說。
懂得同理 不為回饋而助人
創業至今最快樂的事是什麼?「以前,就算想幫忙,還是有很多恐懼,現在這些活動真的能幫一些人降低心理障礙,願意主動問對方有沒有吃飽,相信自己的力量。」然而,他也隨時帶著警覺:「只要一覺得自己是在施予幫助,就會產生距離感。做這件事的動機,不該是來自於無家者的正向回饋,只是自己想做,就去努力完成。」
他回想起一次,有個曾經服務過的街友看到他去旅遊的照片,留言諷刺說他們服務弱勢者只是沽名釣譽,為自己謀好處。他說:「一開始聽到這些聲音很難過,後來才慢慢理解到,他其實不是針對我。如果我在他的處境,也很可能會這樣想。也許也會覺得,這些做街頭服務的人,是造成他現在這種處境的社會派來補償的。」他想起一個社會局的社工曾對他說:「不管他們說什麼,我們只要在有人倒下時接住他們就好了。」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一杯涼到底的生意 手搖創業趨勢大解析

北分署創客基地輔導青年創業 DIY數位相機募資破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