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肥皂賞月琴 唱一段文創思想起

2015-06-01 作者/何秀玲

買肥皂賞月琴 唱一段文創思想起圖片
「老師的音樂你拿去用。」因為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這句話,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說,他希望來到門市的所有觀光客與年輕人,不用買票也能聽到何謂「台語民謠詩」。 阿原肥皂即日起在阿原門市推出「拾空、歲月」的台灣月琴裝置展,邀請裝置藝術家陳德平以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的歷年創作與月琴收藏,於門市空間演繹台灣月琴。 陳明章有「浪子詩人」之稱,裝置藝術家陳德平對他並不陌生。20多年前陳德平曾在戶外表演場合中觀賞過陳明章的演出,陳明章的聲音不斷地在他心中迴盪,因緣際會下與陳明章認識,並受邀策展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台灣月琴民謠祭」,已連續合作五年。 陳德平將24把月琴分別展於「淡水天光」、「西門廳」、板橋大遠百等三家門市,象徵24節氣。淡水天光展出12把月琴,代表一天12個時辰的「地支」;西門廳門市一共有八把琴,代表著八方大地,生生不息的概念;板橋大遠百共有四把琴,代表一年四季。 月琴以垂吊方式展示,呈現解構和重組後的月琴,也象徵音符漂浮於空間中,仔細一瞧,西門門市有把琴上特別繪製台灣山茶花,以典雅優美姿態屹立其上;淡水天光二樓入口處的彩繪月琴,上頭的圖騰則是早期建築所使用的磁磚花色,具有古意,與淡水天光後邊坡古牆相呼應。每把琴上也有蝴蝶形狀的圖案,「因為台灣是蝴蝶王國」。 用聽溝通 展示24把古琴 陳德平表示,由於大遠百空間的關係,「如何讓人們走過櫃位即受月琴吸引」,是他策展時思考的問題,因此他特地打光在解構的月琴零件上,並讓四把月琴由高至低逐漸垂吊下來,讓空間經過變化產生藝術價值,也引導人們走進展區。 江榮原說,希望加入阿原品牌以外元素的起心動念,主要是因今年是品牌十周年,他思考的不光是研發革命性產品,或將品牌銷售至海外,而是希望將品牌資源用於其他地方,讓台灣的文化創意擁有展現的舞台,被人們認識、看見;因此今年他首度與裝置藝術家、台灣民謠大師跨界合作,是希望用「聽」與消費者進行文化溝通。 他提到,這次合作嘗試讓音樂人、音樂和構成音樂的樂器成為店中的核心精神,「當店中的音樂不是中華電信的『放心播』、或是心靈罐頭音樂,而是音樂具穿透性的陳明章,耳尖或有興趣的消費者聽到就會詢問,這也是面銷音樂家的開始。」 江榮原認為,月琴是台灣最古老的樂器,與台灣這片土地、庶民生活相關,將藉由本次裝置展,讓台灣文化化身為種子,相信可注入人們心中,發揚台灣的月琴文化,使習慣花大錢享受目眩神迷表演的年輕人,能有機會感受台灣民謠之美。他希望讓阿原門市成為無須租金的展示平台,成為小眾市場一股堅持的清流,這也是台灣所需的文創精神——「共好」。 激盪火花 傳承共好精神 「將月琴吊上去,回到土地就對了」,說起話來直爽又帶草根性的陳明章,談起月琴,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訪談中途甚至興之所至,拿起月琴就彈唱起「思想起」。他說,古早時期的台灣沒有西洋樂器,都是採用月琴伴奏,因此月琴早期是台灣歌仔戲、民謠說唱藝術的重要樂器,也是最具台灣特色的樂器。他認為,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是「內容」,創作者必須對土地產生認同,他願意與阿原肥皂合作,也是因為認同阿原的品牌精神。 策展時有一個小插曲。江榮原說,他的團隊看完設計圖曾問他,是否要將月琴打上阿原肥皂的LOGO,但他認為,只要不干擾藝術家創作,就不會出現「被專業統一後的面貌」;策展人陳德平則認為,策展時必須尊重阿原品牌,因此運用空間時,也融入阿原的元素;陳明章更表示,完全信任阿原與陳德平的設計。三方彼此對於「文創共好」的共識,也促成這次門市展覽的內容。 「拾空、歲月」台灣月琴裝置展結束後,江榮原計畫再度與陳德平攜手合作空間裝置藝術,連結陳明章的創作歌詞,例如「蘇澳來的尾班車」、「黑水溝」等,阿原提供空間,歌詞中的寫實則交給陳德平,相信可撞擊出不同的文化可能。
作者介紹
春季線上加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