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討海 邊賺邊研究

2015-01-29 作者/嚴文廷

大學生討海 邊賺邊研究
海洋大學養殖系大四學生許秦源,在基隆擁有一艘小船,課餘出海捕魚賺生活費,還幫教授捕烏魚做研究。 圖/許秦源提供 愈來愈多大學生積極創業,現在更有學生會開船捕烏魚。海洋大學養殖學系大四學生許秦源從小跟著爺爺和爸爸捕魚,讀高職時就已開著家裡的漁船,從雲林到澎湖海事上課;如今他更在基隆擁有自己的小船,不但可以捕魚賺生活費,還幫海大教授捕撈烏魚做研究;他更利用最流行的通訊軟體,隨時通報漁訊、行情給漁友,呷好逗相報。 許秦源怎看外表和一般大學生沒兩樣,一開口卻是十足的討海人氣勢;談起捕魚,許秦源的口吻有如老行家,清楚哪個季節要抓什麼魚,連哪個漁市場價格較好也知道。他更展現網路世代年輕漁民的新作法,和幾個好友建立LINE群組,互相交換漁獲價格資訊 例如他在基隆上岸,發現台中漁市價格較高,就會雇用貨車將魚貨運往台中賺取價差。許秦源笑說:「如果同一漁市都是烏魚,價格太差,沒賺頭,大家通報後換地點賣,可以多賺好幾萬元。」 許秦源擁有自己漁船,不僅可以自己抓魚,也幫學校老師抓研究用的魚種,尤其是烏魚,每年到基隆海域抓烏魚,再送給老師做研究。 從小抓烏魚長大的許秦源也發現,近年的烏魚量遠不如他小時候那麼多。他說,以前是幾萬尾烏魚出現,漁民一趟可抓到幾千尾,但現在是只出現幾千尾被全部一網打盡。 高職時開船上學 雲林-澎湖50分鐘 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學生是走路、搭車通勤上學,但許秦源念高職時,卻是開船上學。他說,從雲林台子村開小船到澎湖,只要40到50分鐘,「比台北人搭捷運還快」,雖然油錢要1000元,但課餘時間放網捕些螃蟹,就能賺回油錢。 警訊…肥美烏魚子消失中 烏魚子是常見年菜,近年來價格飆漲,海洋大學發現,原因在於魚源出現變化,五到七歲的烏魚群已經消失,每年洄游來台灣的,都是二到三歲的年輕烏魚,含烏魚子的比率偏低,建議政府嚴格監控烏魚補獲年齡,以免烏魚魚源枯竭。 海洋大學利用DNA技術採樣沿海漁民捕撈到的烏魚,發現台灣附近的烏魚分成三種;每年冬至前後大批洄游來台讓漁民賺一票的是洄游群,而每年1至2月漁民在河口撈起的烏魚魚苗大約有68%都是屬於台灣本地河口烏,第三種則是棲息在南中國海,屏東恆春漁民偶爾會捕獲到這個族群。 這三種烏魚有何不同?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助理教授王佳惠分析,洄游種體型較大,每年抵達台灣的時間約在冬至前後,因為體型大,烏魚卵價值也比較高;11月烏魚季前捕獲的烏魚則高達76%是河口烏,體型較小,魚卵也較小,經濟價值相對較低。 至於南中國海種則是在台灣相當稀少,屏東養殖戶中也僅有十分之一是南中國海種。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分析近年烏魚資料,發現五到七歲的烏魚已經消失,每年洄游來台灣都是二到三歲的烏魚,近五年來,每年仍有20到70萬尾的漁獲量,雖比98、99年的40、50萬尾還多,但魚源出現變化,可能是上游捕撈或其他氣候因素造成產卵的烏魚年齡下降。他建議政府嚴格監控烏魚年齡,未來如果發現低於兩歲的烏魚,就是烏魚魚源枯竭的徵兆。 王佳惠進一步分析說,本地棲息的河口烏因為生存地的海溫比較高,適合進行台灣亞熱帶魚苗養殖,反觀洄游種養殖狀況較差。建議漁民,捕撈烏魚魚苗進行養殖,盡量在每年1月底過後到2月之間在河口撈本地河口烏魚苗,如果等到3月才在河口撈魚苗,可能都是較難養殖的洄游種。
作者介紹
嚴文廷
創業搶先報
1111人力銀行logo
1111創業加盟logo
1HR 1111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logo
線上客服系統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