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管理/少醫療 多健康
2015-11-04 作者/王欽堂

王欽堂。 圖/經濟日報提供
長期以來,我一直對醫療體系、健保問題及職場健康議題等有諸多的觀察和體悟。台灣這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卻擁有一個十足社會主義精神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這個已經實施20年、舉世稱羨的全民健保,正面臨著各種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政府和全民共同面對。
WHO定義 台灣人不健康
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健康就是沒有「疾病」。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的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與社會都處在安適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
如果以WHO的定義來看,多數台灣民眾顯然是不健康的。
幾個讓人心驚的數字說明國人的健康隱憂:十大死因占台灣總死亡的人數迭創新高、癌症連續超過30年居國人死因第一名,以及過重及肥胖的人口占比過半,並已經成為諸多疾病及十大死因之重要因素。這還不包括各種心理及精神層面的問題,如憂鬱症等患者的快速成長。
以前的人講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現代人則是被百般折磨後病逝在醫療機構者居多。
投身預防醫學事業20多年,我見證了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環境的改變,以及國民照護支出的大幅成長,國人健康卻每況愈下的矛盾。
更值得重視的是,健康不只是個人或是家庭的問題,職工的身心健康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也逐漸顯現。
資金、技術及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多數經營者也認同「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職工體能 影響營運績效
管理學院在探討企業管理時,著眼於管理技能;在探討人的部分時,通常是針對個人在組織行為中的領導與溝通等職能。但現在,除了職能之外,應是探討職工健康對企業營運績效影響的時候了。試想新聞事件中,一位掌管數百億營業額事業群負責人的猝死,對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愈來愈多企業主或高階管理者同意,職工的健康狀態會影響生產力,更遑論創新、創造力了。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20世紀企業的生產要素是機器設備,而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工作者的健康。
最近,在報社的鼓勵下,我將過去幾年在經濟日報健康管理專欄所寫的文章集結成書,希望能夠影響更多人。因為書的定位在職場人的健康管理,許多企業友人都大量訂購做為企業內部研讀教材。
看到這些點滴的成果,都覺得自己對社會有一點影響力。
過去十幾年來,我一直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看待健康議題。同時,不讓自己被早年在醫學院研習西醫的領域局限,我大量閱讀美日台等國醫師及專家的各種最新、但不同的醫學觀點。我發現原來我們現在所受到的照護方式並不是醫學的全部,當然也不是最好。
所謂的「主流醫學」只是一群既得利益共同體所築起的高牆(或白色巨塔),在這個高牆之內被視為主流,高牆之外則為非主流、異端。而解決現代人飽受各種無解疾病之苦的答案,往往是在高牆外,而不是高牆內。
全民健保 像不定時炸彈
「住院醫師荒、血汗工時、急診暴力」,醫療「崩壞」的新聞不時躍上報端。另,因為預期經濟景氣不佳,健保費率是否該調降,又成為各界討論及角力的議題。
我們舉世欽羨的全民健康保險,徒具光鮮外表,其內實則藏著諸多問題,更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引爆。
愈來愈多人反思「少醫療、多健康」。那麼,減少醫師人力、減少健保支出,是不是可以減少「醫源病」,讓國人更健康而因禍得福?
現在或許是重新檢視健康照護模式,並拿回健康自我管理角色的時候。
(作者是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作者介紹
王欽堂

創業夢不遙遠!拉亞漢堡、iTrash、奧斯汀美語加盟全攻略
即時新聞2025-09-19

搶攻22.5億市場商機!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世貿揭幕
即時新聞2025-09-16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即時新聞2025-08-26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即時新聞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