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大數據扮警察 指揮企業防弊
2015-11-16 作者/郭珈爾

安永大中華區合夥人楊益驊。 聯合報系資料庫
國內企業舞弊案件頻傳,安永大中華區合夥人楊益驊指出,舞弊案件能夠被揭露多半都是來自內部員工勇於舉報,但由於文化環境和法規保護不足,舉報的案例因而大減。他建議企業可以用大數據的技術增進內部監控,擺脫過去只能抽樣的消極檢查方法。
消極檢查 偵防機制不足
根據安永公布的《2015亞太區舞弊調查報告》,日趨嚴格的法規和低迷的經濟環境,是目前亞太地區企業普遍面臨的挑戰。
相較於2013年的調查,可見到企業在這幾年更為積極實行防範舞弊的各項措施,配合政府的反賄賂政策,加強行為準則,或是成立舉報熱線。
然而,仍有22%的亞太區受訪者對公司既有的舞弊偵防機制沒有信心,台灣受訪者更高達39%不信任公司的機制能夠揭露舞弊。
安侯鑑識會計與數位鑑識服務協理朱家德分析,許多企業受訪者並未意識到外部舞弊的危機,牽涉合資夥伴、代理商和供應商等第三方的企業價值鏈中其實處處可見風險。網路科技的風險也往往為企業所低估,網路犯罪應該被視作足以影響公司營運的潛在商業風險。
朱家德說,即使亞太地區的企業愈來愈重視公司的內部控制,想要藉此揭露弊端,但許多企業並未落實防弊的行為準則,內部舉報的程序常常沒有被有效利用。依據此次的報告,仍有45%的公司尚未建置「舉報熱線」,受訪者的使用意願更由2013年的80%大幅下降至53%。
楊益驊進一步說明,員工舉報的狀況之所以減少,是因為企業法規對於當事人的保護不足,以及文化環境因素使然。當事人向公司舉報舞弊狀況之後,可能工作會不保;而在亞洲的文化環境中,外界對於「打小報告」的人通常印象不佳。
楊益驊指出,面對各種升高的舞弊風險,企業應該有新的處理對策,大數據可以是舉報熱線、風險分級之後的第三道防線。利用大數據進行資料分析,不僅能夠補充傳統審計步驟的不足,還能以自動化控制來有效管理風險。
資料分析 揪出隱藏風險
過去企業揭露舞弊的管理流程,往往只能以結構式的數據(約占資料總量的兩成)來抽樣,因此採用內部舉報的方式成效會比較明顯。然而,以大數據做資料分析,是把「數據轉化為資訊、資訊化為見解、見解化為知識」,能夠在龐大的資料海中找出隱藏的模式和其他有用資訊,有助於推導出接近真實的結論,而非用傳統的樣本反覆抽樣、還是找不到問題。
楊益驊舉一家中國的金融機構作為例子,該機構在中國已經發行了3,000萬張信用卡,每天交易資料可達上億筆,如果採用傳統的抽樣方式,可能會一直查不到有問題的案例。
況且只要犯罪者和內部員工勾結,知道企業如何分類風險的類型,就可以讓行為「剛好」符合分類的標準值。但如果採用大數據分析,企業就可以直接掌握交易行為看來有異的卡戶,比對交易的時間點和金額,進而判斷出哪些卡戶確實是舞弊者,甚至找出新的金融犯罪模式。
經濟日報
作者介紹
郭珈爾

創業夢不遙遠!拉亞漢堡、iTrash、奧斯汀美語加盟全攻略
即時新聞2025-09-19

搶攻22.5億市場商機!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世貿揭幕
即時新聞2025-09-16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即時新聞2025-08-26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即時新聞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