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點靈-雙鏌工業從黑手鐵皮屋到有思考的人文企業
2015-11-25 作者/張雅芬

雙鏌工業辦理兩岸研討,學員們在研討會後合影。圖/雙鏌提供
雙鏌工業所在地從一間「鐵皮屋工廠」到一棟具有思考的人文環境,這段轉變過程不僅僅建築物外觀的改變而已,其所蘊藏是雙鏌副總經理陳貴蘭對教育理想的堅持。
雙鏌總經理廖健郎早年創業是代理全球五大品牌模具熱澆道系統,隨著客戶客製化需求,為迎合客戶的要求,雙鏌在1998年自創EDEN MOLD品牌,至今營運佈點已從台灣擴展到美國、法國、新加坡、越南、印度等10國。
對一家中小型企業而言,進行全球化佈局最困難在於外派人員的尋找與訓練,廖健郎感慨地說,因應客戶全球化佈局,雙鏌近年來積極深耕海外市場,然而,外派人員流動率高,內部人才外派意願低的情況下,經驗傳承不易,也為此付出許多教育成本,成效並不顯著。
雙鏌工業管理課課長張榮利指出,直到2010年,在同樣從事人資管理的同業介紹下,雙鏌開始導入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推動「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後,解決外派人員教育訓練問題。
張榮利說明,雙鏌目前約30位派海外人員,他們大部份是技術背景出身,但在海外員工才能需求領域是很廣的,除了技術專業外,還要對品質、財會、溝通、電腦、行銷等各方知識的涉獵,中小網大的學院教材有很多這類通識課程,對一家有外派人員的企業有加分效果,而且解決了最難的外派人員訓練問題。
陳貴蘭副總帶領雙鏌走向自創品牌,不斷強調企業內部的教育重要性,認為企業做好教育訓練是在盡企業社會責任,更創立了雙鏌學院,每年至少編列20萬元聘請教師進行實體課程教學。後來,導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企業組織學習專區」,要求連第一線基層工人都一視同仁地不間斷地學習,也將學習與考核、獎勵進行連結,連新進員工一樣需達到學習時數門檻才予以升為正式並錄用。
一開始,基層工人會抱怨「我仔會讀冊,就免來做工」。經過五年的推動,除了解決外派人員訓練問題,學習時數最高的竟然是基層工人。
陳貴蘭說,雙鏌推動員工自主學習,秉持因材施教,不要求立竿見影,只求增加員工向心力並將這股能量自然回饋到工作與客戶身上。
擔任人力資源的張榮利很欣慰雙鏌的高層主管對內部教育培訓的堅持,讓他在招募新人或提升公司內部凝聚力都較為輕鬆、容易,也讓近年來,雙鏌的內部人才拔擢都著重在內部培訓、內部升遷,已不用再對外獵才。
因此,為了不斷強化競爭力,雙鏌也透過與外部單位或學校產學合作,讓內部員工不斷成長,技術也可以不斷強化,快速因應產品週期短、更換模具速率高的產業生態。(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副祕書長)(工商時報)
作者介紹
張雅芬

創業夢不遙遠!拉亞漢堡、iTrash、奧斯汀美語加盟全攻略
即時新聞2025-09-19

搶攻22.5億市場商機!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世貿揭幕
即時新聞2025-09-16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即時新聞2025-08-26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即時新聞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