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上學術與創業之路時!

2015-12-29 作者/洪大倫

當你踏上學術與創業之路時!
這幾天自己有兩篇文章引起廣泛討論,個人樂見其成,無論是認同或反對,我想能吸引大家關注創業的話題,或者能激勵到一些創業朋友,這都是好的。 有人跟我說,我的意見,是不是在批評學術圈對創業毫無價值?甚至也有前輩提醒我要小心,下手別太重,以免被封殺。我想這除了誤解我寫文章的動機,也太看得起小弟的影響力。畢竟,要能撼動學術圈或政府單位,不是我這種小小草民能辦到的,大概都需要大老出來喊話,才能真正敲山震虎。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創業需要的也是「務本」,唯有看清其本質,務實地以這個本質出發,才能發展出一個「道」。然而問題在於,學術學術,學問終究只是一種「術」而不是「道」,創業需要的是「道為主」而「術為輔」,只是我們的教育能培育「術」,卻難授學生以「道」,這就是教育體系難以栽培出創業人的原因。 什麼叫「術」?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邑中道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幹道,有「達成目的之路徑」的意義,後來引申為「技術」的含義。換言之,「術」就是一種「完成某項任務,所需具備的能力」的意思。 從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術」著重在某種能力的培養,其目的是讓完成任務「更具效率」,就像古文原意所說的一樣,是為了讓人們去某個地方更方便,所以需要有一條路能快速抵達,這就是「術」。 那什麼叫做「道」?這個字在金文的造字本意上,是指「給不知方向的人引路」之意,也因此春秋時期管仲才會說:「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意思就是說,人民會做什麼選擇,走什麼路,全憑在上位者引導、提倡什麼價值觀而定。 所以說,「道」是方向的指引,而「術」則是路徑。若沒先確立好方向,就亂造路徑,那無論走得多快,永遠都不會達到理想的目的地,這就是我所謂「本立道生,道主而術輔」的意思。 成功的創業人之所以了不起,並不是因為他的「術」,而是因為「道」。是因為他「看的方向比別人正確」,然後引領眾人之「術」去成就那個「道」,方而成為成功的創業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雲,因為他身上的「術」是英文能力,但他的「道」卻是「網路將改變人們的方方面面」,而因為有此遠見,故有了今日的阿里巴巴集團。 因此,若我說大學栽培不出創業人,這件事本身絕對不是奚落教授,當然也不是貶低大學教育存在的意義,事實上,大學本來就不是為了創業而生,是為了提升人類知識水平而生,讓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問題,學習思辨與邏輯,這才是大學存在的意義。 此外,「術」才有系統性被學習的可能,而「道」卻未必能靠系統性的學習而得。因為「道」涉及每個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又受到「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同儕」、「宗教」、「學經歷」等...影響。也因此,一個創業人為什麼選擇A方向不選擇B方向,有時候不是受到商機吸引,而是心中被一種難以言狀的聲音、熱情給驅動。 本立道生,對創業人而言,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換」,要讓人願意跟你換,就要對人性有所理解,這就是一切商業的基礎根本。 所以,當一個學生能夠有對人性充分的理解,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自然能夠對身邊發生的事有所感覺、有所判斷,進而產生出一種屬於自己心中的「道」,於是串連更多擁有「術」的人與之合作,自然就成了企業,這就是創業人之所以會創業的脈絡。 換言之,有「術」在身的人未必會創業,但心中有「道」的人則不管自己有沒有「術」都有比較大的慾望去創業。若我們只是一直加強學生某種技能,對求職可能有幫助,但對培育創業人才,自然是事倍功半的。 孔子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相信許多教授一定也很想跟同學分享他心中的「道」,可惜如今的大學教育系統對這些教授非常不友善,評核他們的標準只著重在論文的質量與產學合作,而忽略了學生需要在價值觀上的引導、事件思辨的能力,加上許多教授也對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冷淡、上課睡覺滑手機感到灰心,自然就無法讓教授的智慧精華傳授給學生。 總而言之,從創業觀點看,大學本來就不是以教育出創業家為導向,所以從事「術」的培養是可以理解的,而也唯有「術」才能系統性的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栽培出來的學生當然無法將其所學之「術」用在創業上,因為他連方向的「道」都搞不清楚了,就算習得一身武藝又有何用? 如今的許多大學生,你問他未來要幹嘛,九成以上不知道,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沒有感覺,對他人的需要體察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體會到的「需求」是經濟學談的需求,而不是他人不方便的需求,而不是他人想要變好、變漂亮、改善生活、遠離痛苦、改變體驗、更有效率、更有價值的需求。 若連他人的需求都感受不到,又怎麼能發展出好的產品與服務?這種情況下培育不出創業家,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不是? 從這樣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明確知道,創業家的培育環境,不該把責任推給大學,那是台灣整體生態需要逐步建立成熟的問題。 對家長來說,你是否經常扼殺自己孩子的創意,只要他乖乖讀書就好,不要為自己的好奇心追求解答? 對學生來說,你是否只是照著書本唸書,而沒有去思辨查證書的內容?或者鮮少自己去發掘身邊的問題,並為此在課堂上、在生活中積極尋找答案? 對政府而言,我們是否只是著重在表面KPI的質化量化效果上,同時因制度關係而失去對創新的容錯空間? 對教授而言,是否忙於論文的鑽研與校務、外務,沒有足夠時間與機會好好與學生交流,把自己對世界的觀察、熱情與理想傳授給他們? 我們當然希望想創業的人都能成功,但事實上,創業本來就有很高的失敗率,而成功又是那麼獨一無二難以複製,既然如此,我們不應該把創業的成敗視為衡量指標,而應該以創業的環境是否成熟,是否讓年輕人有失敗後能再重來的機會,同時評估一段時間後這個社會是否因此更進步,為最重要的衡量基礎。
作者介紹
洪大倫
創業搶先報
1111人力銀行logo
1111創業加盟logo
1HR 1111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logo
線上客服系統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