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資格嫌別人 該大膽和印度交往

2016-04-11 作者/林以君、李碧蓮、蔡依舫、潘俊宏、蔡秉儒

台灣沒資格嫌別人 該大膽和印度交往
印度孟買的千人洗衣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初的洗衣工是依照種姓制度中屬於賤民的職業,父子相承接續這項辛苦的工作,如今洗衣坊的背後已是高樓大廈聳立的現代化建築。 特派記者潘俊宏/攝影 清大亞洲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棋炘說,「台灣沒資格嫌棄別人」。他說,台灣若有需要,就該大膽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交往。 台灣該如何看待印度?台灣人如何從中國市場中抽出部分精力經營印度?聽聽印度學者對台灣的建議,讓你好好「面對印度」。 政大國關中心印度籍研究員那瑞維(Raviprasad Narayanan)說,老一輩印度人對台灣的認知就是「福爾摩沙」,新一代則視台灣為高科技島,對Acer、ASUS、HTC等品牌都相當熟悉,也很多人知道竹科。他也說,近來還有健身的朋友提到捷安特。 台灣因其品牌,整體來說在印度人心中是相當正面的形象。 印度科技業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長於軟體服務,但缺乏產品設計及製造的能力,因此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這是台灣可以著眼下手的。 印度有廿二種官方方言,有些方言的使用人口超過五千萬,但電腦鍵盤只有英文字母。那瑞維建議,台灣電腦業者可考慮製造標識出印度不同方言字母的鍵盤,或可大賣。 印度有大量中產階級人口,卻缺少平價醫療設備,台灣若擴展醫療服務專業,也能滿足印度的需求。 印度的大型產業需要中小企業支援,加上勞動力充足,若能有台灣中小企業經營成功的範例導引,印度的食品加工業、物流業等都適合台灣廠商發展。 可是,二○一四年台灣與印度貿易僅占我國外貿比重的百分之一點零一;也就是說,台灣每做一百元生意,只有一塊錢多一點點是和印度人做買賣。 為什麼台灣人很難和印度人做生意?其他國家又怎麼和印度打交道?在機會無限卻又亂中有序的印度,生活與經營事業,有何「眉角」?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賜提醒,市場、機會不會永遠等待台灣。現在台灣或許有很好的機會,但「台灣還沒有準備好,或是沒有準備接受這樣的機會和考驗」。以致於不但市場逐漸流失,台灣在中國、印度、台灣這樣的三角關係中原有的特殊優勢也在消失中。 聯合報
作者介紹
林以君、李碧蓮、蔡依舫、潘俊宏、蔡秉儒
創業搶先報
1111人力銀行logo
1111創業加盟logo
1HR 1111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logo
線上客服系統
增加你的品牌影響力!
立即撥打專線:
02-2746-9797
(客服時間:AM9:00~PM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