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創業環境 科技部教育部打算這樣做

許多擁有很好的專利或研發能力的教授,因在校有行政職,受法規限制,除無法直接到業界「兼職」外,也無法用研究成果創業。那麼,該如何在台灣打造友善的創新創業環境?科技部長楊弘敦今天表示,已將「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正草案送入立法院,鬆綁技轉兼職及股票處分限制,以利研發成果擴散到產業界,可望在本會期通過;教育部則推動「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整合學界和法人,規畫明年編列20億元預算,盼在台灣打造市值達10億美元的新創獨角獸。
楊弘敦指出,目前科技基本法規定,教授將專利、技術授權給新創公司時,公司多提供技術股、而非現金,但教授沒拿到錢、卻要先被課稅。而且,當技術持有人是公立的學研單位時,股票就會變成國有財產,學研單位仍無法順利處分所獲得的資金、股票,有礙後續學研方案的推動與創新技術的發展,降低不少學研機構技轉的意願。
此外,楊弘敦說,校內許多擁有很好的專利或研發能力的研究者,都是擔任行政主管職務,受到公務人員服務法的限制,不能在私人公司擔任董事,更不用說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創業。為了讓法規環境利於創新創業,科技部已修改「科技基本法」,且須搭配教育部「大學法」、「教師法」的鬆綁。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表示,政府在學界和研究機構(法人單位)投入科技研究,但台灣新興產業的力道總是難以提升,為提振新興產業,希望能將學界和法人的團隊整合,打造台灣的新創獨角獸(市值達10億美元的創業團隊)。
陳良基指出,有別於以往計畫多由學界為主的審查方式,新型態產學研鏈結方案改由產業界和創投界代表來挑選有獨角獸潛力的團隊,發掘具破壞性創新的技術、跨領域整合的產品,並建立出退場機制,只要4年沒達到目標,就會強制退場。
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先聚焦「5+2產業創新領域」,共184件申請,最後選出53件構想書,陳良基表示,希望4年計畫結束後,能有12家新創企業達到A輪募資(新台幣1000萬元至1億元),並帶動8億元以上的投資增額、技轉金額逾3000萬元。

面對創業高失敗率如何提升成功率?郭士維:創業首重「心態」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會館開幕 吳永強:邁向「千品牌、萬人才」願景

一杯涼到底的生意 手搖創業趨勢大解析

北分署創客基地輔導青年創業 DIY數位相機募資破60萬
